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反抗事件清單

排灣族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第一次台灣原住民與日本衝突的事件。當時排灣族用弓箭、茅、番刀等原始武器和日軍新式的槍砲對抗,經過訓練的軍隊,在石門古戰場激戰了幾個月,最後仍然戰敗投降日軍。
這事件起因:西元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明治7年)一群琉球人所搭乘的船,在海上遇到颶風,漂流到八瑤灣,又碰到礁石船就翻了。大約有六十多人上岸,沿著河流向上是到了高士佛舊部落,排灣族人以為是海盜便加以殺害。剩下的逃回日本向日本政府報告於是日本就派兵從射寮後灣登陸進攻石門爆發了「牡丹社」事件。當時排灣族原住民只有一百多人是牡丹社糾集各部落(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勇士組合而成。他們用石門天然峭壁地形埋伏在半山腰用野滕綁好巨石、大木頭,當大批日軍經過時,就砍斷野滕滾下巨石、巨木並且用弓箭射死日軍日軍死傷很多。但是因為有的日軍繞道大梅從後山攻打他們由於二面受敵武器又不好只好向日本投降了。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清國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牡丹社事件)
石門戰役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Saigo)與排灣族領袖合影。
左坐者為卓杞篤、中坐者為西鄉、右坐者為一色。  

四林格事件

又稱「撒西那武事件」,西元1912年;當時,四林村村民均靠五穀來維持生活,但因農作物時常被山豬、猴子、鳥類偷吃,故每戶均擁有槍枝守護農作。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於一九一四年實施理番政策,下令沒收南部「番人」所有銳器,引起三地門以南各地原住民不滿,攻擊警駐所、官舍署所,即日方所謂的「南番」事件。
部落勇士將所有日本人追趕至滿州,準備發動攻擊,第一次進攻,日軍領隊長就被抗日勇士射殺,造成日軍傷亡慘重,接著雙方持續攻防大約半年時間,最後由日軍聯合滿州平地人,圍捕了抗日勇士,並以這些人質做為交換槍枝條件,村民才被迫繳出所有槍枝,抗日事件於是落幕。但當時仍有「撒西那武」、「架白白古流」、「古流」、「只諾克」4名勇士誓死不投誠的決心,最後終戰死在老佛山林班內。
 日方為紀念戰死四林格山的軍人,便建立忠魂碑 / 新舊紀念碑矗立 紀念歷史事蹟

四林格事件為期長達一年六個月餘,日本巡查及討伐隊員計有二十七人戰死。

浸水營事件

大正3年(1914年)9月,佐久間總督命警視總長龜山理平太為指揮官,組織武裝警察隊進行「南蕃」槍枝收繳行動。在東部布農族新武呂溪的各社和魯凱族大南社方面,警方試射大砲和重機槍,用威嚇手段,強迫各部落繳出所持有的全部槍枝,共1,718支。10月,在南部屏東縣方面,阿猴廳所組織的討伐隊,設本部於枋寮,命各駐在所警察傳達收繳武器命令。但是,很意外地受到位於浸水營古道沿線力里社和姑仔崙社的激烈反抗。
10月6日,力里社數十名排灣人假裝出獵遠行,卻會聚割肉社、大茅茅社和獅頭社一共150名排灣壯丁,回頭來攻擊力里駐在所,將警部補(主管)以下巡查及妻小共11人悉數殺戮;只有1名漢人巡查補逃脫,向枋寮支廳報案。(力里社慘案
10月9日,位於古道上最高點的浸水營駐在所日警2名和眷屬,共5人也被襲殺,其中兩個是幼兒,其餘3名成人皆被馘首。東部巴塱衛支廳(位於大武)接到消息後,派警察隊前往浸水營收屍,反而被隨行的50名姑仔崙社人擊殺於浸水營。姑仔崙社的排灣人開始暴動,將駐在所的巡查與妻小全部擊殺,並放火燒毀姑仔崙駐在所。(姑仔崙社暴動
屬於枋寮支廳轄區的排灣族抗拒警方的強制沒收武器,首先發難的消息,鼓舞了南臺灣排灣各群同仇敵愾之心,抗日戰火蔓延到南部各地。枋山支廳和恆春支廳轄下各部落動盪,甚至屏東阿里港支廳方面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同時蜂起。
因為戰火四起,只用警力無法鎮壓,佐久間總督向日本海軍省請求派遣軍艦支援。於是2艘驅逐艦駛到枋寮和恆春外海,用艦砲轟炸山區的抗軍,另一方面從各地調來的1,680名警察隊在陸軍山砲、野砲、臼砲中隊支援下,攻進山區,進行白刃戰。
直到次年(大正4年,1915年)1月戰火才停息。這一場所謂「南蕃騷亂事件」中,日本警方動用了約2,000名兵力,加上2艘軍艦用艦砲支援,終於5個月後平定,收繳8,108支槍及2,268支殘缺的槍。事後阿猴廳長引咎辭職,日方陣亡107人,其中包括阿里港支廳長的殉職和28名警察隊被殺於內文社。排灣族死傷人數不詳。
至此,佐久間總督的「五年理蕃計畫」正式宣告結束。南部的排灣族打完最後一戰,終結了殘暴的討伐行動。

魯凱族

霧台事件

民國3年,日本人進駐初期,實行高壓政策,全鄉不滿,招致霧台、神山、吉露、阿禮在霧台密議共同焚毀警察駐在所殺日籍巡查十一名的抗日事件,震驚日政當局,從德文發炮鎮壓,這英勇抗敵事蹟,將永昭族心流傳萬世
 詳情:http://rukai.loxa.edu.tw/menu/jp.htm

阿美族 

麻荖漏事件

新港一帶的阿美族人不滿日人長期徵調民力從事勞役,又欺凌族人,阿美族人共同舉事,殺害都歷、麻荖漏地區日警、教員及家眷等多人。日警自南北兩路來擊,先後焚燬麻荖漏、都歷等部落,當地阿美族人幾遭滅族。後來馬蘭社大頭目馬漢罕出面調停,事件始息,前後歷時48日。

七腳川事件

七腳川社人為日本政府長期看守隘勇線之薪資微薄,若不服規勸或被認定為工作怠惰,薪水往往遭扣押,而且薪資之發放係統籌交由頭目轉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12月原被派至居住地附近執勤之七腳川社之隘勇伍長芝魯霧甸等18人,因工作調動至遠方海岸之勤務,感到忿忿不平(薪資過少,且執勤地離居家過遠,影響家計頗大),認為日方勞役方配不均,且隘勇們沒有拿到薪資,向頭目索取,頭目表示警察未發,而向警察索取時,警察又表示已交由頭目,故認定頭目與警方苛刻他們,因而於該月13日相偕逃至山區。
隔日,又有四名七腳川社之隘勇逃走,並教唆木瓜群集巴托蘭群在維李及巴托蘭隘勇兩線一帶襲擊,造成一日本巡察死亡,十五日,七腳川派出所共有42人受到七腳川社人包圍,從花蓮港來救援之步兵擊退反抗者,成功突圍而返,本來只是少部份人的薪資問題,被日方認定為全社暴動,在此衝突中日方一軍官及士兵戰死。日方於十五日當晚發動軍事行動,十六日七腳川人紛紛撤退至木瓜山一帶,並破壞電信設備,而日方為確保其餘南勢五社確實順服,十七日命薄薄、飽幹、里漏、尾子、荳蘭等五社奪取七腳川社之糧食,協助燒毀家具,從二十一日軍隊和警察隊一起向木瓜山(鯉魚山)掃蕩,原住民因為糧食漸次缺乏,於是請求歸順。
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3月,計有1,322人歸順,部分歸順者被移到大埔尾(今台東鹿野一帶)安居,也有部分被分在其餘南勢五社,而歸順後逃走及不肯投降者,迂迴的在月眉部落進行掠奪,這些人在日本大正三年(1914年)討伐太魯閣群時,趁當時餘威向他們提出槍枝收繳及歸順,七腳川事件亦在此結束。

布農族

 馬典古魯事件
 喀西帕南事件
 巴里蘭事件
 托西佑事件
 逢阪事件
 大關山事件
 詳請:http://www.taitung.gov.tw/chinese/exotic/ex_index3.php

浸水營事件外(107人被殺),中部布農族也搞出1911年(明治44年)的馬典古魯事件,1915年(大正4年)的喀西帕南事件10人被殺、大分事件12人被殺,1919年(大正8年)的巴里蘭事件,1921年(大正10年)的托西佑事件、逢阪事件,1932年(昭和7年)的大關山事件(檜谷事件)等。不過日本死傷最重應該算是莫那魯道的霧社事件,134人

泰雅族

大嵙崁群抗日戰役

日治時期,臺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施了「五年理蕃計畫」,逐漸推進隘勇線,並開始在中央山脈地區修築道路;泰雅族人體會到日本人的侵略意圖,於是在1910年由大嵙崁群串連馬里闊丸、溪頭、沙拉茂、斯卡瑤、北勢、霧社等部落開始展開抗日行動。
  1910129日,宜蘭九芎湖蕃務官吏駐在所被襲,泰雅族人殺了日警與眷屬8人,傷3人。同年4月間,大嵙崁群又聯合馬里闊丸群以及溪頭群等族人,阻止宜蘭叭里沙支廳修築圓山至皮雅南(今宜蘭縣大同鄉南山)的道路工程,同時又派人說服薩拉茅社及斯卡瑤社二群社一併加入抗日的行列。日本政府則企圖以各個擊破、以夷制夷的策略來阻止泰雅族人聯合抗議。因此,日本人決定先圍剿主謀的大嵙崁群,於是,在191059日,動員了1814人的警察隊,計畫39天內征服大嵙崁群,並將隘勇線更往深山推進;514日,再度增援684名警察隊,同時勸說溪頭群以及南澳群加入抗泰的行動。之後,又增加山砲隊以及迫擊隊協同作戰。泰雅族人以相對少數面對日方優勢兵力,奮力抵抗,還在61718兩日阻斷日軍糧道、水源、通訊等,讓日方增援的實習巡查130名人員陷入苦戰,使日本人終究無法以39天的時間達成理蕃的目標。因此,日本人在同年的71日又組織了2,308名的警察隊、軍方支援的一個大隊、再加上歸順日人較久的屈尺群組成的個別動隊,並出動速射砲、山砲、迫擊炮、機關槍炮等武器,以壓倒性的火力擊潰了泰雅族抗日軍的根據地;在歷經五個月的抗爭後,大嵙崁群17社約380戶,1000餘人,才同意歸順日人,繳出槍枝616支。



賽德克族

霧社事件

http://www.ylib.com/hotsale/tweasy/read.asp
http://www.puli.com.tw/wushi/ 

賽夏族 

 南庄事件:
 詳情: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opic-02.asp

苗栗事件
西來庵事件
霧社事件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83113907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20141231 烏來山前峰(789m)、主峰(820m)+大桶山主峰(916m)、東峰(910m)連走

日期:2014/12/31 08:35 - 16:05 (從起登算起,約7個多小時走完)
氣候:多雲涼爽,溫度10-20度
參與成員:共約22位北市恆青隊山友,領隊葉大哥及塗吉成大哥
路線:07:30 新店捷運站公車849至烏來總站會合08:30妙心寺旁登山口→10:42烏來山前峰(789m)→11:12烏來山主峰(820m)→12:25大桶山主峰(916m)→14:23大桶山東峰(910m)→15:37大桶山登山步道口→16:05忠治村→16:40新店捷運站→17:10木柵

(本日路線為圖中翠綠色路線)

序曲

原本在計畫2014年最後一天請假出去爬山,在尚未決定那一座山時,12/28看見介平兄貼出12/31週四隊改期至週三,烏來/大桶山連走行程。心想也從未參加過週四隊,於是決定請假來參加這次行程。

12-31  烏來山前峰、主峰+大桶山、東峰連走

06:30 怱忙出門前往新店捷運站
06:50 至新店捷運站後,買早餐及小七補給今日所需的礦泉水及麵包。
07:20 集合於849公車站牌,搭7:30公車上烏來總站
08:00 抵烏來公車總站
08:23 確定有22人參加今日行程後,塗大哥簡介今日行程後,今日領隊由葉大哥帶領。塗大哥說今日前2小時會一路陡上難行,上陡約800公尺;待抵烏來東峰後,就一路好走。

08:30 從妙心寺旁登山口,一路準備開始今日陡上行程。




(短短不到2公里,從海拔123公尺上升至烏來前峰789m及主峰820m,等於1公里上升350m)
一開始出發時,大家都還笑容滿面,待2個小時的陡上攀爬後....看倌可以來此自行體會吧。






(中間平台休息合照)
一路這樣陡上,陡到最後變成雙腳發抖了。到最後上烏來前峰100公尺處,己有隊友哀哀叫了。
(圖中為南勢溪-翡翠大壩)
(圖中為本次行程的目標-大桶山)
10:42 登上烏來山前峰(789m)時,大夥終於鬆一口氣,

 這裡有一個錯的牌子,可能有之前山友搞錯,把烏來前峰當做烏來山主峰了。
大家於此休息20分鐘,葉大哥煮茶給大家解解渴暖暖身子;





11:12 約走不到10分鐘,便抵達烏來山主峰(820m)
 姜大哥看牌子己經模糊,因此用油性筆再描黑文字;

12:25 烏來山主峰(820m)與大桶山主峰(916m)相距3.2公里,由於坡度不大下,大約只有50分鐘的路程。而大桶山主峰就是今天中午休息的預定場地。
這2瓶58度高粱酒就是害塗大哥今日腳抽筋的原凶了。好喝也要吃點東西,不然滿腹酒精,走在山上也是蠻危險的事。
照慣例在大桶山三角點留影(註:烏來山沒有三角點,聽說之前有,但颱風中崩垮掉了)。

接下來要好好介紹今日中午週四隊準備好吃分享餐了;在行程之前有提醒大家每人都要準備600cc的公水,以供煮食之用。
(1) 炒米粉




(2) 湯圓
 另外,廖大哥在每次爬山都會自己準備素食麵及好喝的普洱茶。

 除了葉大哥煮咖啡外,這裡也有煮熱水泡起咖啡。
大夥在此停留近2小時,休息夠久的。
臨走前,塗大哥的酒力發作腳抽筋,因此,大夥除了提供水及熱茶給塗大哥解酒外;陳兄做伏力挺身及玉玲姐表演瑜珈下盤的柔軟功夫來增加本次行程的樂趣。


14:23 從大桶山主峰(916m)至東峰(910m)僅花不到5分鐘,又有一個三角點;這距離實在太近了。
當完成東峰後,就表示今日爬山行程己經完成,準備打道回府了。看著地圖要往忠治方向前進。原本想再登四崁水山,但想想還是下次有空再來吧。
接著就是沿路下坡通過大遍林地及木棧道;


15:37 抵達大桶山登山步道口,接下來就是3K的柏油路至忠治村,就完成今日行程了。


由於塗大哥因酒精發作,所以葉大哥請我們一行8人先走;事後很欣慰得知沒什麼事,酒精一下子就消退了。在最後,歡送2014迎接2015道來。

16:05 抵忠治村,搭849公車回碧潭。


16:40 新店捷運站
17:10 回木柵家準備在家等跨年 

總結

本次行程要感謝塗大哥及葉大哥的安排這次行程。
(本文照片除了自己拍攝外,也有來自於永福兄、玉鈴及淑美姊的照片分享)

運動類型
登山, 健行
天氣
10/20。C
全程距離
7.74公里
全程時間
07:27:17
平均速度
1.09公里/小時
最快速度
9.21公里/小時
卡路里
1853大卡
平均心率
--次/分
最低海拔
120公尺
最高海拔
924公尺
累積爬升
895公尺
累積下降
839公尺